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李清照

關燈
李清照

【在這段時間裏,李清照還寫過一首記夢詩《曉夢》,這首詩能看得出來是受了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影響,但是李白的詩仙風道骨,其中有著昂揚之志,而李清照的詩筆意雖仙,但更多的是無奈嘆息。】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還真沒想過拿自己的詩與李白的相比,故而聽到這話她還吃驚了一下。

原以為幕中女子或許會說些自己的詩不如李白的點,但沒想到只是這麽簡單地評價了一句就沒說什麽了。

而這評價李清照是認同的,李白詩句中的昂揚志向是許多人都沒辦法表達出來的,能說她的筆意仙已經是對她的記夢詩不錯的評價了。

評價就該如此客觀,好過張口胡言,隨意貶低。

【也有人說這首詞是她南渡之後的作品,我們可以一起分析一下。】

【“曉夢隨疏鐘,飄然躡雲霞。”正所謂晨鐘暮鼓,拂曉前隨著清晨疏朗的鐘聲,詩人又進入夢鄉,飄飄然登上了雲霞,“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在途中有緣見到了安期生,而且還邂逅了萼綠華。安期生和萼綠華都是傳說中的仙人。】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聽聞她這詩是受了自己的詩的影響,李白就也忍不住與之相對比。

他很奇怪此女的詞與自己的詩句完全搭不上邊,怎麽能受自己的影響。

幕中女子講過的有關他還未創作過的詩句他都已經將其記了下來。

但根本不用怎麽對比,只聽這幾句,他便已覺得不同了。

若要說影響,大抵都是記夢,都是上天,都是遇見仙人罷了。

【“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秋風十分猖狂,吹遍了那太華峰的玉井花,這個玉井花是傳說中的一種蓮花,食之可成仙,韓愈有詩雲:“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這顯然是誇張句,成仙什麽的也都是假的,那把一些所謂神物誇張化就不足為奇了。】

唐,元和年間。

韓愈眉頭一蹙,這首詩啊。

幕中女子這樣說,不會讓人覺得他追求長生之道吧?

他一向不信佛道,這首詩的這句話並非重點。

因為他在最後寫了“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連。”之句,什麽時候能摘其果實,便種遍天下池塘,這只是他對天下人的美好期望,也是希望眾人能時刻謹記造福天下人。

幕中女子所說成仙是假的,韓愈也是信的。

他認為神鬼無形無聲,與佛道無關,也不是憑借外物就能成佛成仙的。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又來了,幕中女子又說成仙都是假的了。

嬴政已經下定決心了,若女子不說出個所以然來,他是絕不會相信的。

雖如此說,但他心中早已動搖,遙想自己先時所見所聞一些神技,不過是手底下的人誇大其詞在他面前邀功罷了。

這些日子他都沒有召見那些術士,倒是辦了不少正事。

而現在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出海的徐福身上,徐福不要讓他失望才好。

【古往今來追求長生的人數不勝數,有真的相信可以得道成仙的,也有並不是那麽相信只是借此逃避現實的,但不管是哪一種,我們用辯證的觀點來看的話,修仙文化的存在有好也有壞,大多數沈迷於修仙的帝王,最後都會無暇顧及自己的國家,只一味追求長生而導致社稷不穩,最後晚節不保,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仙文化一路傳承下來帶給整個社會的卻也並不全是壞的影響。】

嬴政感覺自己被一柄無形的劍刺了一下,這幕中女子說的是他吧?

但是即便幕中女子說的都是真的,嬴政也有把握這樣的事情不會再發生,就算是追求長生,他也照樣能守住自己的江山社稷。

在他看來扶蘇就是太過於優柔寡斷,但現如今因為巨幕的出現他顯然深得民心,所以也沒必要換掉他,當然經過探查嬴政也知道,現在依舊有很多反自己的人,自己不管選誰做太子那些人都不可能信服,所以倒也不用顧及叛賊。

至於扶蘇,一時讓他學會果斷行事恐怕有難度,不如多找些人幫著他。

【比如,修仙文化豐富了文學題材,如果沒有這種游仙修仙題材,整個浪漫主義風格可能都會萎縮,再一個就是其對化學、醫藥這些方面也是有貢獻的,像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的產生就是因為煉丹。】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不由地微微頷首。

現在他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想了一下自己的那些詩句,若是將所有求仙問道的部分都丟掉,那便變得索然無味了。

但只一瞬他就自嘲地笑了笑,自己怎麽這般想?

女子不信求仙問道之事,但這不代表求仙問道之事就不存在啊!

【“共看藕如船,同食棗如瓜。”一起看這如船一般大的玉井蓮的藕,一起吃那跟瓜一樣大的巨棗,這後一句出自《史記·封禪書》,說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顯然也是誇張,或者根本不是棗。】

【接下來詩人註意力從那些神物轉向仙人們,“翩翩坐上客,意妙語亦佳。”座上賓客皆風度翩翩,談吐間意趣高妙,“嘲辭鬥詭辯,活火分新茶。”仙人們嘲謔爭辯,以大火分茶,“雖非助帝功,其樂莫可涯。”雖然並非輔佐天帝建功立業,卻也十分歡樂。“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人生若能如此暢快,何必還要回家?】

李白和杜甫相似一笑,不約而同地明白了對方在想什麽。

“雖非助帝功,其樂莫可涯。”這是在說他們嗎?

他們如今便是如此。

也不知怎麽的,最近看淡了許多。

有些事情不是他們想就能做的,他們不是那力挽狂瀾的仙人。

但是他們不能拯救世界,卻可以讓自己的人生過得不那麽淒慘。

只想通這一點,心中便暢快許多。

當然,若他們被需要,他們依舊會毫不猶豫地去奉獻,他們就是這樣的人。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以往還沒有從這個視角看過自己的作品,如今再看起來發現了許多寫時自己沒有發現的事情。

這些仙人的愉快的生活,不正是如今她與相公的生活?

坐於一處談笑鬥茶,那時覺得難以實現的理想,如今卻輕易實現了。

但新的日子,似乎又有了新的不快,所以何必去在意那些不快?

【從“人生能如此”兩句可以看得出來這時候詩人並非沈浸在夢中,反而是十分清醒的,而也正是因為這兩句,所以有人認為這首詩是李清照南渡之後的作品,但是如果是在受黨爭影響的那段與趙明誠分開的時間也不是不可能。】

【“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嘩。”起來穿好衣裳,詩人捂著耳朵想要隔絕這喧囂塵世,她心裏當然知道夢中的那些場景都是假的,可是仍然忍不住去惋惜。“心知不可見,念念猶咨嗟。”】

誰不是呢?

他們許多人都是如此想的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幻想,他們都知道幻想是假的,可即便知道是假的仍舊心心念念著。

從古至今,那些志士能人都不能輕易地躲開這些誘惑,更何況是他們這些普通人。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有精神寄托是一件好事,不管是瑤池仙境還是人間桃源,我們對之產生向往之情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別太沈醉其中了,還是要與現實分開,腳踏實地地去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會比較好。】

這些根本無法影響李清照他們。

她從來都將幻想與現實分得很開,不管是面對什麽樣的幻想。

然而,正如幕中女子所言,能寄托於幻想,能讓人心情愉悅,是好事。

【從整體來看,這首詩和李白的創作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主要體現在風格上,哪怕李清照有一些誇張的語句,但是她的詩句整體是內斂的,不像李白的作品整體外放,李清照的詩就適合坐在院中安靜品讀,而李白的詩就適合大聲地朗誦出來,這就是有著個人風格的文人所展現出來的不同的特質。】

“確實如此。”趙明誠輕笑了一聲。

與李清照一樣,他自己也讀了很多的書,李白的詩他自然也都讀過的。

可不管是讀李清照的詩還是李白的詩,他從來未曾想過該在何等的環境下去讀。

每次讀了李白之詩便覺心中激動萬分,若是朗讀出來,那便也就不會有一股意氣憋於心的感覺了。

【他們兩人的這兩首詩還有杜甫的《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兼呈李白》都是相似的作品,在厭惡現實的同時,幻想另一個世界有更好的生活。王璠老師說他們同為天才詩人,其作品“有不期然而然的暗合,實非偶然。”這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在太平盛世,他們寫不出這樣深度的游仙記夢詩。】

趙佶有些忍不住了。

沒人能告訴他現在該如何做,靖康之難到底是怎麽發生的?

他一直深信的蔡京、梁師成等人最近說話都模棱兩可的,根本給不出什麽有用的意見來。

若是一兩個如此,他還懷疑這靖康之事與他們有關,可一個個地都如此,讓他如何解決呢?

這幕中女子說了許多也說不到這事情上,讓一向淡定的他也有些著急了。

“無上太乙度厄天尊,救救朕吧……”

【因為蔡京與趙挺之權力相爭的緣故,趙挺之一死,其在汴京的家屬親戚全部入獄,但由於沒有犯罪事實,後來又被放出來了,後來趙明誠和李清照就隨趙母一同去了青州。】

【在青州,是李清照成婚後的第二段閑適時光,在這裏她命其室“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都是出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另外晁補之的號是“歸來子”,李清照夫妻二人很尊敬晁補之,這裏應有致敬之意。在這裏,李清照與趙明誠讀書鬥茶,趙明誠作《金石錄》,她作《詞論》。】

東晉。

陶淵明先時還在想這女子是在何時用自己的句子自號的,原來是在這閑適之時,那倒還算不錯。

經過這些日子,陶淵明留下的遺憾已經慢慢消散了。

東邊不亮西邊亮,他雖未能在仕途上大展拳腳,但正如那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詩文能為後世帶來價值,這足以令他歡喜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近來趙明誠去尋了許多的金石刻詞。

李清照在婚後也慢慢耳濡目染對這些東西產生了興趣。

他們在這青州沒太多的趣事,研究這前朝的金石刻辭算是一件。

想想這樣的生活,李清照什麽氣也沒了,等這次巨幕過後好好與他說說,若是他因為自己的原因納妾,那自己改改,若是他的錯……

李清照默了半晌,還是打算要跟他說清楚,畢竟是要過一生的人,這些事可不能強行忍著。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